我不會寫書的大綱,因為我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你,是已讀過這本書了

才不會被我的想法而掩蓋住你原本的芽根

 
粗體字是文中所說的話,我只是截錄

裡面參雜了很多我個人的經驗,不是去評論這本書值不值得讀

而是寫著一些有著共鳴的地方

 

雖歸類為勵志書籍,但不像坊間大部份的書籍都在鼓勵你正向思考積極進取。反倒是提醒我們去面對自身的失敗,然後去尋求一種穩定的、長期的心靈平靜快樂。不是藉由滿足外欲像是購物或是挑戰極限等那極端的快樂,因為那些稍縱即逝,而是來自個人內心的寧靜與解放。

快樂來自於寧靜,而寧靜則來自於和諧。想像自己自身在一個很吵雜的環境中,即便想平靜,心理難免會被外面的聲音帶離而容易躁動不安。不管是在家庭、事業、感情、友情等,當你無法和諧平衡的與當中的人相處時,是很難會有心理平靜的時候,然後你就會感到不快樂。

那怎麼樣才能達成和諧?作者提到第一步是”接受不完美”。接受自己不完美,我們才能意識到,我們必須去聆聽他人在說什麼、我們自己的看法很有可能是錯的,才有可能向外與他人合作,尋求意義。我想到常聽說最好的戀人狀態是兩個人能持續在關係中成長,這不就是對這段話最好的註解,因為在情人眼中我們的不完美被告知被包容而自己選擇改變,然後成長。

最後,會閱讀這本書,主要是想看看裡面有沒有什麼內容可以幫助我那失戀的好友走出她的憂鬱。裡面提到一個觀念,得與失是”同時”存在的,並非一個先一個後。就好比生與死,一定是生出來的當下,就一定知道會死去。在得到的當下,就註定哪天會失去,在死亡面前,這些付出的東西和獲得的東西,終將是沒有意義的。我們付出並不是因為付出讓我們快樂,而是因為我們不想失去現在擁有的。這樣的心態會讓我們感到恐懼焦慮,而最終失去時就越痛苦。因此,要去轉變的心態是:在失去這件事的當下,就會有得到另一件事的契機,放過自己對於失的追求,放過自己只是為了擁有而擁有的追求,而應該要是因為自己想要而去做。就好比得知親人罹患癌症,剩三個月可活,也只能轉換心態,好好陪伴他剩下的日子,因為你自知無能為力,並不能改變這個現實。接受這個失,放過自己為了維護現有的徒勞,而得到一些日子好生陪伴。

此書的另外一個特點是提到很多印度哲學,這是比較少見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作者熊仁謙花了很多年在研究印度哲學,所以才能夠把印度思想家的智慧內化成為他自己的語言,進而分享給我們,所以對印度哲學帶點好奇的,不妨可以先讀讀這本書。

 

PS

囧星人推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h3mGArwxcE

arrow
arrow

    笑臉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