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心理學」的圖片搜尋結果"

 

我不會寫書的大綱,因為我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你,是已讀過這本書了
才不會被我的想法而掩蓋住你原本的芽根
粗體字是文中所說的話,我只是截錄
裡面參雜了很多我個人的經驗,不是去評論這本書值不值得讀
而是寫著一些有著共鳴的地方,如果這剛好也是你的難關,就不妨把書找來看
這本書在台中圖書館有館藏。初版日期:2018/04
那當然最好就是買回家,有購買才是支持出版業存活的最實際方式,才能有好書持續被挖掘。

這本書是在逛書店時意外看到的,圖書館排隊預約此書,整整有等了三個月之久吧,拿到書後就迫不及待的翻開來看。我個人覺得,此書對我來說,收穫並不大,因為我覺得自己是花錢會三思,小心用錢的人,畢竟賺得不多…
但如果您是花錢如流水或是月光族,倒是有不少的金錢心理學可能疏忽了,或是不小心掉入廠商的陷阱之中,那如果你沒空閱讀此本書,就不妨直接跳到書本的第三部。第三部是前兩部(案例分享)的解方,告訴您要用哪些方法去避免錯誤的使用金錢。前兩部真的是同樣的案例一直在不同的章節出現,不過我想是作者們好意在幫大家提醒吧,但對於我們這兩個禮拜就會把書讀完的人,就稍嫌贅字過多。但還是有所收穫的,如以下。
常犯的心理錯誤
1. 心理帳戶:我們會把同樣的一筆花費放在不同的心裡帳戶裡頭,像是上班前買杯便利商店咖啡60元,會被歸類為日常的餐飲費,會覺得有點貴。但如果今天這筆花費是在出遊當天做提神用,就會被歸類為旅遊支出 (相較於飯店費用、旅遊吃大餐等等開銷,這筆花費不足掛齒)。同樣的支出,因為被歸類在不同的帳戶中,而有不一樣的感覺。但實際上都是出自於您口袋的錢阿!
2. 付錢是用信用卡好?還是付現好?這個其實也是牽扯到您在花費的當下有沒有去思考到往後的還款能力,且現在又有一個惡魔出現–分期零利率。無息分期下去後,每個月只需要繳少少的錢,就會誤以為我這個月還有很多的扣達可以買東西。刷信用卡,沒有花現金的那個痛感,想想,今天買一個iphone 11 便宜的26000元,一張卡刷下去,只是簽個名,跟您看到店家正手裡捧著您一個月的薪水在算鈔票,是有多心痛。
3. 財務相對性:今天買了一台跑車價值300萬,車商問您要不要改裝成環繞音響只要5萬。5萬跟那300萬比起來,顯得沒有什麼。但是車子裡的設備需要用到環繞音響嗎?在家裡的時間待得比在車子裡還長,那家裡已經有裝了嗎?XD 小錢相對於您要花的大錢,都像是零頭。

我們評估價值的方式,經常與價值無關
1. 相對性:當商家用折扣價,讓您覺得跟商品的原始訂價有落差,會致使您覺得撿到便宜。所以您評估此商品的價值,是用它原先的訂價去做評估,而非此商品是否真的值這個錢。想想剛剛提到的機會成本,如果這個錢拿去買其他品牌的類似東西是否更加的划算?
  商店應用:故意把商品的原始訂價標出,再用顯眼的”特惠”、”省錢”、”折扣”,讓消費者混淆商品的真實價值。
  另外也常見於一種情況:當選擇很多,無法輕易評估任何一項時。最便宜和最貴的選項,是把我們導向中間選項的路標。而這常常是設定選項的商家一開始就想賣給我們的東西。
  在這個章節還有提到商家的綁售,像是速食店的套餐,漢飽+薯條+飲料一個訂價,當您不想要其中一個時,就會改變整個價格結構,使您很難去判斷每一個的價值,到底哪個是過高的售價?
2.當實際使用和付費的時間點分開時,我們就會忘了花錢之痛。預付就是一個例子,像是最近大公司們在推的儲值卡,如星巴客禮物卡、全聯PXPAY儲值金、街口支付街口帳戶、LinePay裡的一卡通帳戶…等,會鼓勵民眾儲值個500元以上,您下次消費時就直接從帳戶裡扣款,您感受不到拿金錢出來付錢之痛,而有可能從買小東西變成大東西。
3."定錨效應anchoring effect":我們在進行決策時,最一開始的資訊(稱為錨點,被沉入海底的「錨」),會把思維固定在某處,而後面決策也會受到這個「錨」的影響。
4.我們會高估自己擁有的東西的價值。心理學上常見的三個效應:
   A."損失趨避原則loss aversion":人討厭損失的心理感受程度比獲得快樂要強上兩倍。意思是,損失10元的痛感,必須要獲得20美元的快感,才能互相抵消。為了讓你減少這多筆小花費的痛苦,而獲得許多快樂,商家會應用一個方法,叫"匯總損失,切分利得aggregating losses, segregating gains”,讓我們感覺只有一筆痛苦的損失,但是獲得許多快樂的利得。例如:電信公司針對簡訊、通話費、網路費…等收取一筆較大的總額,而讓你只感覺到一筆損失,卻獲得許多有價值的服務。
   B."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是指擁有一件東西會讓你高估它的價值。在擁有一件東西之後,我們會傾向於認為,自己擁有的事物比別人擁有的同樣的事物更有價值。Ikea為何會設置體驗區,就是希望讓客人把店內的裝潢投射為自己的家,而因此不會去思考商品的合理售價。且常常在不遠的間距就擺設椅子,主要目的絕非是要讓走累的客人休息,主要還是在讓你坐下來時,會放鬆的去思考家中的擺設,進而增加你採購的機率。
   C."沉默成本sunk costs":我們在投資一項事物之後,就會變得難以捨棄那項投資,我們會捨不得過去付出的時間、勞力、金錢,即便成效不彰,還是會繼續投資下去,而這會讓自己沒辦法去做出最佳的合理判斷,?我們應該要聚焦於未來的可能價值。
5.消費詞彙、產品或服務的製程、透明化與費力程度,都會使我們提高產品的價值。舉例來說,在高級餐廳裡,每個餐點從原料來源到廚師料理,都是盡可能講得非常仔細,目的就是要讓消費者覺得這個餐點值這個價格。或是我們可能沒意識到的Nike廣告:「Just do it!」也是著重在體驗的部份,而淡化價格。
6.期望會改變我們對事物的認知,也會改變事物本身的實際表現,以及我們對它的實際體驗。「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這句話應該不陌生,但往往是因為我們賦予事件無限的想像,導致在實際體驗時,因事件的發展沒往想像中的去,而有很大的落寞感。又好比說,可口可樂出的可樂真的比其他牌子的可樂還要好喝嗎?也有可能只是我們對品牌的期望罷了。但也因為消費者心理上會不自覺的對品牌有固有的期望,也因此會發現商家們在品牌的經營上都別有用心。
7.當我們無法直接評估一件事物的價值時,我們往往會對價格賦予意含。一張售價2000元的沙發,真的比售價20000元的沙發還要差嗎?但因為我們無法直接去評估兩者的好壞,便會用價格來聯想價值。

這次的分享,寫得稍微有點多,沒法子消化的話就先記住這點:機會成本。當您消費這個東西後,將會犧牲什麼?或是也可以轉換成每小時的薪資,您得做多少小時,才能賺得購買此事物所需要花費的錢。

另外有個心理學的現象,無關於金錢,書本中也有提到,跟大家做個分享:一項體驗如何結尾非常重要,想想宗教儀式最末的祈福、一餐最後的甜點、夏令營終了的驪歌,美好的結尾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一項體驗的結尾,會影響我們如何回憶、想起、評價整個體驗。那如何讓結尾盡量愉快呢?可以在不那麼愉快的結尾發生之前,就提前結束該趟旅程。例如在退房的前一晚慶祝旅行結束了,這樣一來心理上就會把打包、去機場等瑣事,歸為日常生活當中。或是把度假延伸下去,回到家,恢復正常生活和工作之後,可以騰出一點時間回憶、看看當時拍下的照片,讓整趟旅程在腦海中再次浮現。我覺得這點很值得銘記在心,不管是出遊或是聚餐,在最後離開前是微笑的狀態,會大大的提升您事後回想這段時間的好感度。

 

突然發現YOUTUBER: 夯翻鼠 的某集說書影片也有提到上述的三個心理效應,大家也可以點進去看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TvDBIBOitA&t=235s
另外啾啾鞋也分享過此本書喔~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ovb1yyBTeQ

 

arrow
arrow

    笑臉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